Tuesday 25 September 2012

警惕对幼儿无意识的精神虐待

警惕对幼儿无意识的精神虐待
袁爱玲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对他们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已久,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虐待儿童的现象。而这种虐待更多的是表现在精神上,是成人在无意识中强加给儿童的,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决不允许的。这不仅影响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经常受到精神虐待的儿童会对成人及父母产生不信任和惧怕心理,他们和成年人接触时,会变得过分的小心翼翼;他们缺乏自信心,行动会变得极端,要么倾向于攻击性,要么畏缩、惧怕;在生理上会出现营养不良、体重过轻、发育迟缓、仪表不整、经常疲劳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偷窃的习惯;学习成绩显著退步;朋友关系恶劣,害怕回家;经常做噩梦或失眠,情绪低落,自卑感重,甚至有自杀倾向。许多研究表明,受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虐待儿童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一、什么是虐待

  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虐待。任何导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不论是有意或无意的都属于虐待。虐待可分为疏忽照顾、身体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等。无论哪种虐待都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伤害,都将对他们日后的成长产生严重影响。许多家长对精神虐待以外的三种虐待有一定的认识与警惕,但是对精神虐待现象的认识很不够。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侧重谈谈精神虐待的问题。

  二、什么是精神虐待

  任何人的言行,无论是有意的或无意的,只要导致儿童在行为、智力、情绪或身体功能方面,受到暂时或永久性的伤害,都是精神虐待。它包括如下方面:

  1.恐吓。以恐吓的言词及极苛刻的管教方法对待儿童,使他们没有安全感,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恐惧与不安(如“你再这样,我就打死你”等)。

  2.排斥与孤立。儿童经常受到严厉的斥责,无故的辱骂、取笑和冷漠的对待。有时,还会被剥夺了正常的社交机会,如被禁闭在屋内,个人价值被贬低,在生理与情绪发展上完全得不到照顾。有些家长还对孩子恶言恶语:“滚开!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你这个扫帚星,我们家不要你了”、“蠢货,长大也是个无用的东西”等等。

  3.误导。向儿童灌输错误的思想及意识,使他们没有接受正确教育的机会。如有的家长向孩子灌输金钱万能的思想,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有的家长对孩子讲,读太多的书没用,不如早一点替家里赚钱,于是就让他们放弃读书,外出打工,或替自己摆摊经商;还有的家长常告诉孩子,凡事不能吃亏,如果有人打你一下,你就要还他十下,在此种思想影响下,便养成了孩子爱打人等坏毛病。

  三、精神虐待的后果

  学龄前儿童遭受精神虐待后,会产生发育不良、智力迟钝、行为异常等后果,如咬人、遗尿、自我禁闭、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及依赖性强等。

  学龄儿童遭受精神虐待后,还会有较严重的行为问题,如说谎、偷窃、自我形象低落、爱吵架等;或者变得离群索居、抑郁,甚至有自杀倾向。

  以上精神虐待的方式在不少家庭存在,特别是第一、二种方式十分普遍。当孩子行为失当时,很多家长习惯使用关禁闭和不断责骂的方法。在成人看来,这种做法算不了什么,只是吓唬他们一下而已。殊不知孩子稚嫩的心理承受不起如此打击,这种打击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儿童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有调查表明,常受到打骂的孩子喜欢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冲突,当他们成人后,在处理子女的行为问题时也惯用打骂方式;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问题较多,如孤僻不合群,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言行易引起他人的排斥,朋友较少等。许多心理不健康的人,多半与幼年时受到的精神虐待有关系。心理不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智能发展和才能发挥。那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固然与客观条件所限有关,但不能排除他们的社会性因受到精神虐待等而导致心理、生理发育不良的因素。因此,每一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和期望减少社会问题的家长、教师及其他社会成员,都应提高对精神虐待问题的警觉性,并能深刻认识精神虐待的严重后果及影响。代之以积极的方式去培养儿童的自尊、自爱、自信等重要品质,这是把握人生、促进成才的最关键的因素。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自尊,背上了自卑的包袱,就会与成功绝缘。因此,精神虐待的后果是可怕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认真分析精神虐待普遍存在的原因,除了封建残余思想作崇,还有许多具体的诱因,如有的父母在处理生活问题方面感到无助,有的婚姻状况不佳,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失意等,这些挫折、失望、沮丧和愤怒的情绪很容易发泄到无辜的孩子身上;也有的父母不懂得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当面对孩子不守纪律、做事不认真或发脾气时,也会产生精神虐待现象;还有的父母遇到较难管的儿童,如过分活跃、顽皮、弱智子女等,在没有得到适当辅导和帮助下,也会造成虐待。

  四、如何消除精神虐待现象

  我们认为,无论怎样的理由,都不能让孩子——祖国的花朵和未来遭受任何虐待。虐待和溺爱一样都是成才的大敌。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杜绝虐待。其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是: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因此,家长不能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就可以任意处置;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任意对待,他们也有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我们在和成人交往时,一般都能考虑他人的态度、需要、兴趣,尽可能尊重和取悦他人。可是对待儿童就没那么认真和谨慎,甚至是肆无忌惮,自己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做就怎样做,较少考虑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表现的本质是封建的儿童观的后遗症。只有消除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精神虐待。

  2.重视保护和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高度的自尊和自信是父母施教成功的钥匙。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尊心和自信心强的人与浑浑噩噩混过一生的人是根本不同的。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的健康成长以及度过一个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都是极为重要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里格斯指出的:“每个孩子的将来人生成败的主要原因都维系于自尊心。”而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种对自我的感觉;是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和自爱的程度;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儿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强弱与其自我评价的高低和是否感到被人喜爱及重视直接相关。儿童的自我评价程度正是他们被评价的程度。因此,家长无意识的对孩子的各种精神虐待,最直接伤害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儿童一旦被虐待得自尊心和自信心荡然无存,也就和成功绝缘了,这是每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要保护和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要做到:以绝对积极的态度关注孩子;恰如其分地承认和表扬孩子;从各方面理解和尊重孩子;帮助孩子获得各种能力。

  作者简介

  袁爱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专业副教授,广东省幼儿教育学会副会长。1995年被评为校级重点教师。1982年以来,共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作17部。现主讲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现代管理、当代幼教理论研究及幼儿园体育教学法等课程。*

  真源在线   

Monday 17 September 2012

开心就谈往事未来。。。

                                                            --施仁政--

能和你的名字在同一份纪念册上出现,是一件很兴奋的事,因为这样,将来要想起你们或被你们想起,时空的范围会小一点,这总是我对每一期学员纪念册的感受--非常渴望的感受。

常青华文亲子成长班,在翠萍组长的领导下,能把一个平淡的课程,成功地带出声色来,有时候光凭一点“经验”是不够的;她时时刻刻都把组长的职责扛在肩上,时刻都把学员能分享她的那份热忱当作最大的收获才是主因。我们每个月最少有一次工作上的会商,我想挑一次她迟到的麻烦都没有。此外,很多旧学员,如刘荣禧老师,陈学慧同学,每一堂课都从老远的马六甲赶来助阵;姜伟强同学无论他自己的工作有多忙,对草原班的各方支援总是有始有终。还有那位总被忘记提起的戴上良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忙着完成他的功夫,大家都把他当外人看了;其实,上良是好几年前就劝我要把课程积极推广的学员之一。大家用行动表达愿意和大家分享的意愿,协助而不居功的态度,使我免除很大压力。再一次谢谢大家。

对于《施氏华语字卡流程教学法》能够为广大的父母提供一条正确、康庄的教学大道,一直是我信心十足且预料中事。从1985112829日我不知何故,受邀在全国三种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发表教学心得,论文隔日被星洲日报刊登出来一直到今天,整个《施氏教学》理论结构完全没有丝毫改变。那次的讲座过后,马六甲的王生伟督学,向育民华小力荐我去主讲两场教育讲座;之后的两年,我受邀在槟城、大山脚、怡保、吉兰丹、吉隆坡等地作了十几场教育讲座。只可惜这套当年称为《卡片教学法》的创作,被视为“只适合天才儿童用的教学法”。无法引起学习热潮。

我是在198948日某一个幼儿教育讲座会过后,就闭口不谈《卡片教学法》,原因是当时的讲座会的主持人,也不认为我国会有完全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教学法,可造福幼儿。主持人是一个知识分子,他认为:只有牺牲孩子的童年,才可能达到我提出的目标。这个讲座会,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想:如果连知识分子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都那么贫血,妄论其他父母了。当然,我就没有理由还泡在这个“泥沼”里;于是,我转向儿童数学讨生活。

过去曾因字卡教学而结缘的人,都认为我已经“江郎才尽”,消失人间了。一直到199473日,全国各华文报章刊登了我两位不足6岁的幼儿,在一次数学交流会中,过关斩将,击夸了吉隆坡一间名校2345年级的数学精英,(最难能可贵的是:数学交流会的所有题目,都是由该小学老师出题的。)我的名字又被人重提。这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果,但并未给我国的儿童数学带来任何冲击;反而引起更多人对美国杜曼博士GLENN DOMAN 的留意。“举头望洋月”的社会, 领养一个本地弃 婴,总没有认一个洋干爹来得光宗耀祖。

有人到现在还在问我:施氏数学和Glenn Doman 的数学有和不同?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如果你交100个盲眼的儿童给我,他们可以在3个月内学会19以内综合加减脑算。

如果你把一个同样情况的学生交给杜曼,一个世纪也捏不出半个泥人。

这就是不同之处。差异为什么这么大?上过数学班的学员都明白。

我很沉迷于儿童教育的工作。但并不认为那是什么研究,那只是我全部的生活记录。而这些“生活记录”凑巧对你教导孩子有些帮助。而我又因此而讨到一点生活费,所以每隔几年,都会有一些新的生活记录。
随着“彩虹飞书”为我取得第三项专利之后,“斜阳余辉”的担忧才上眉头,没想到另一个多年不解的难题又有了新的展望。亲爱的同学,只要我精神体力都行,我们师生之缘还未了呢。

祝福你,也祝福我自己!                                   25/10/2002